平昌通用职业技术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介绍

时间:2018-03-16 15:49:00

浏览量:379

巴中平昌通用职业技术学校相关内容

应用电子技术是一门学科,培养具备智能电子产品设计、质量检测、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,能在电子领域和部门生产第一线从事智能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、质量检测、生产管理、智能电子产品的销售和技术支持技能应用型人才。


发展历史

2013年,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,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。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。 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,在古籍中曾有“磁石召铁”和“琥珀拾芥”的记载。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,在《韩非子》和东汉王充著《论衡》两书中提到的“司南”就是指此。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,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。在宋代沈括所著的《梦溪笔谈》中有“方家以磁石磨针锋,则能指南,然常微偏东,不全南也”的记载。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,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。直到十二世纪,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。

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,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,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。库仑在 1785 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,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。 1820 年,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,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。同年,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与磁铁相似,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。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 1826 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。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,他在 1831 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是以后电子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。在电磁现象的理论与使用问题的研究上,楞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,他在 1833 年建立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则(楞次定则)。

其后,他致力于电机理论的研究,并阐明了电机可逆性的原理。楞次在 1844 年还与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分别独立的确定了电流热效应定律(焦耳 - 楞次定律)。与楞次一道从事电磁现象研究工作的雅可比在 1834 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 电动机,从而证明了实际应用电能的可能性。电机工程得以飞跃的发展是与多里沃 - 多勃罗沃尔斯基的工作分不开的。这位杰出的俄罗斯工程师是三相系统的创始者,他发明和制造出三相异步电机和三相变压器,并首先采用了三相输电线。在法拉第的研究工作基础上,麦克斯韦在 1864 年至 1873 年提出了电磁波理论。他从理论上推测到电磁波的存在,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。 1888 年,赫兹通过实验获得电磁波,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。但实际利用电磁波为人类服务的还应归功于马克尼和波波夫。大约在赫兹实验成功七年之后,他们彼此独立的分别在意大利和俄国进行通信试验,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。

人类在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,不断总结和丰富着自己的知识。电子科学技术就是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发展起来的。 1883 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现了热电子效应,随后在1904年弗莱明利用这个效应制成了电子二极管,并证实了电子管具有“阀门”作用,他首先被用于无线电检波。 1906 年美国的德弗雷斯在弗莱明的二极管中放进了第三个电极——栅极而发明了电子三极管,从而建树了早期电子技术上最重要的里程碑。半个多世纪以来,电子管在电子技术中立下了很大功劳;但是电子管毕竟成本高,制造繁,体积大,耗电多,从 1948 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几位研究人员发明晶体管以来,在大多数领域中已逐渐用晶体管来取代电子管。但是,我们不能否定电子管的独特优点,在有些装置中,不论从稳定性,经济性或功率上考虑,还需要采用电子管。

集成电路的第一个样品是在 1958 年见诸于世的。集成电路的出现和应用,标志着电子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。它实现了材料、元件、电路三者之间的统一;同传统的电子元件的设计与生产方式、电路的结构形式有着本质的不同。随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进步,集成度越来越高,出现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(例如可在一块 6mm 平方的硅片上制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),进一步显示出集成电路的优越性。

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、生产与管理等的需要,电子计算机应时而兴起,并且日臻完善。从 1946 年诞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以来,已经经历了电子管、晶体管、集成电路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代,每秒运算速度已达 10 亿次。正在研究开发第五代计算机(人工智能计算机)和第六代计算机(生物计算机),它们不依靠程序工作,而依靠人工智能工作。特别是七十年代卫星计算机问世以来,由于它价廉、方便、可靠、小巧,大大加快了电子计算机的普及速度。

数字控制和数字测量也在不断大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。数字控制机床和“自适应”数字控制机床相继出现。利用电子计算机对几十台乃至上百台数字控制机床进行集中控制(所谓“群控”)也已经实现。

在工业上晶体闸流管(即可控硅)也获得广泛应用,使半导体技术进入了强电领域。

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,电子技术得到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(如空间电子技术、生物医学电子技术、信息处理和遥感技术、微波应用等),它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,也起这变革性的推动作用。电子水准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,电子工业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。电子工业的发展速度和技术水平,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高度发展及其在生产领域中的广泛应用,直接影响到工业、农业、科学技术和国防建设,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速度和国家的安危;也直接影响到亿万人民的物质、文化生活,关系着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。

中国产业发展

〓 1956年(相差10年),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 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,同时编写了中国第 一

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。

〓 1957年(相差11年),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 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。

〓 1958年(相差12年),中国第一台计算机——103型通 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,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。

〓 1959年,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,运算速 度每秒1万次。

〓 1960年,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——107 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。

〓 1963年,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—— 109机研制成功。

〓 1964年,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。 〓 1965年,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"djs -ⅱ"型操

作系统编制完成。

〓 1967年,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。

〓 1969年,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 电子计算机——150机。

〓 1970年,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 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——441b-ⅲ型全晶体 管计算

机研制成功。

〓 1972年,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 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。

〓 1973年,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 研制成功。

〓 1974年,djs-130、131、132、135、140、 152、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。

内容简介

《应用电子技术》将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归纳为8个课题来介绍,其中课题1、课题2、课题3、课题4为模拟电子技术及其应用部分,介绍了直流稳压电源、晶体管扩音器、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、晶闸管技术——白炽灯调光电路;课题5、课题6、课题7、课题8为数字电子技术及其应用部分,介绍了三地控制一灯电路、抢答器电路、60秒倒计时电路、555定时器电路及其应用。每个课题均有应知、(基础理论部分)、应会(技能部分——电子元器件的读识、选择、检测及简单电子电路的测试)及技能训练(技能提高部分——一般电子线路的设计、装接、调试)。

本教材适用于高职高专电气电子专业、机电一体化专业、数控设备加工与维护及同类成人高校的学生,也可作为电子爱好者的自学参考书。

专业定位

电子信息业是全国五大支柱产业、湖南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。随着物联网、fpga、嵌入式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,极大刺激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需求。本专业主要面向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开发(电路设计/pcb设计/软件设计)、工业生产管理(生产运行管理/质量控制/产品检测/工艺实施)和市场信息服务(技术支持/产品营销/运营管理)等岗位。

作为国家首批示范建设高等职业院校,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和满足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,必须了解市场、适应市场、依托市场和开发市场。为了充分了解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情况,掌握市场动态,提高办学的针对性、准确性和适应性,我们深入基层、深入企业,进行全面、广泛的市场调研,以此作为专业规划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依据。

作为湖南省特色专业,本专业定位:立足长沙,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,面向电子、通信行业(领域),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探索全程开放的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,培养满足电子、通信、电子产品(设备)设计、生产、维护、管理和技术服务等工作需要的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。

主要课程

理论课程

电路基础、电工基础、电子工艺、低频电子线路、高频电子线路、数字电子线路、微机原理及应用、单片机原理及应用、自动化控制技术、通信技术基础、电子设计自动化、仪器原理与电测技术、数字音视频技术、数字信号处理、单片机、微机原理等。

实验课程

计算机应用基础,电工和电子技术,电子线路设计(电气cad),电子工艺(pcb制作),仪器仪表(智能仪表、检测技术),家用电器维修(收录机、电视机、cd、vcd、a-v系统等),工厂电气(单片机、oa设备、微机原理、plc),计算机(计算机组成、vb、多媒体、网络)。

实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

基础课程

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电子技术、通信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。本专业职业基础课程有电工技术、模拟电子技术、数字电子技术、电子线路cad、电子测量与传感器技术和c语言程序设计等。核心职业技能课程有单片机及嵌入式微机应用、可编程控制器(plc)应用、工业计算机及工控组态应用技术、电子产品生产组织与管理、现代电子生产线设备(贴片机、波峰焊、回流焊、aoi等)维修维护技术[1] 。

职业技能拓展课程

智能卡技术、现场总线及工业以太网、过程控制技术、智能楼宇及中央空调技术,机器人技术等。主要实践环节有校内生产性实习和校外工厂实习和毕业设计等[1] 。

主要课程

电子产品项目管理与营销技术、电工电子技术、c语言程序设计、pcb设计与制作技术、单片机应用技术、电子产品制造技术、传感器应用技术、电子信息专业英语、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、小型智能玩具设计与制作[1] 。

业务培养

知识结构

⑴、具有高层次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文化基础知识。包括电工电路基本原理、网络理论基础知识、电子技术基础、高频电子电路原理、微波及光纤通讯知识、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基础知识、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和维护知识、及时跟踪电子技术新进展和尖端技术的知识。

⑵、掌握各种电子、通讯设备的使用和维护

⑶、掌握电子工程专业必备的基本知识。

⑷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,英语水平达到大学三级。

能力结构

⑴、学生应具备各种电子、通讯设备和有关仪器工具的操作能力。

⑵、跟踪电子新技术的能力。

⑶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开发能力。

⑷、通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能力。

⑸、通讯设备的机房建设、管理和维护能力。

该系要求,高职班学生毕业应争取有四证:毕业证、大学英语三级证书、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、电子或电器产品维修工高级技能鉴定证书。


上一页 下一页

中职升学快速咨询通道

联系姓名:

你的性别:

学生类型:

联系电话:

家长电话:

QQ号码:

意向专业: